• 南京期货配资 《清明辞》_铁礼秀_靖远_兄弟

  • 发布日期:2025-04-12 23:23    点击次数:62

    南京期货配资 《清明辞》_铁礼秀_靖远_兄弟

    马同儒\文

    [题记]《清明辞》,亦名《排律·清明祭祖》,意旨表达对逝去先人的怀念与敬意,体现“百善孝为先”的文化传承。同时更进一步彰显中华民族融合,传承弘扬民族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永续发展力量,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转影兰芽发,飞来弱柳长。

    寻根眼底热,近鬓墚塬凉。

    嫡脉分三径,①族亲聚五房。②

    山屏吩远目,岭阻嘱思量。

    执礼随成酹,行文颂有章。

    浮香烟绕野,献果敬堆荒。

    寂寞皇孙歇,③伶仃劳民忙。

    时空经运势,演进每时常。

    展开剩余89%

    简册记元末,金台轮战场。

    为子留新路,诸王劝儿郎。④

    丁宁朝北撤,立命遇南乡。⑤

    策马黄河岸,流舟浪沫徉。⑥

    营儿门傍水,起居屋临冈。⑦

    世娶迎邻女,耕收并圏羊。

    鸣琴听古代,伫影画周唐。

    封题民族旺,寄托九州强。

    说明:

    《清明辞》,亦名《排律·清明祭祖》,中古四声,押《平水韵》。

    注释:

    ①三径:王莽执政时,蒋辞官曰乡,用荆棘塞门,舍中有三径,终日不出。后以指归隐后所住的田园。这里泛指居住分散多地少聚。

    孛儿只斤·铁木真-成吉思汗,来源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②五房:元末奉派孛儿只斤·铁礼棉、孛儿只斤·铁礼秀二兄弟(均未成年)从汴州随军出发,于“金台”(金城关,即兰州宝宝城)、定西一带与扩廓帖木耳一起督守抗击明军,失利“启行”北往,携王爷、丞相、附马、粮草官等“七人七马”至靖远红罗寺南渡“而为始托之地”,遂尔“易铁为马”(官府严查,尤其盘问是孩子,诸如问今天若李,昨天姓甚?家里凡有大人在场将其嘴死死捂住不让吐出半个字来,于是不得不易孛儿只斤为马),只传“国”姓尚可,给子孙留下一丝悬念和想象的空间,而闭口不提其父是谁,是二兄弟共同遵守的协议和秘密,因为关系到自身和家人生死攸关的事情。两其相害取其轻,两其相利取其重,没有什么还比保存性命重要的,否则什么也谈不上。

    孛儿只斤·苏和主编 王建华著:《散落在祖国内地的蒙古族及后裔》,“...元裔铁礼棉、铁礼秀后人”,第189页.

    实际上当时的生存环境不可想象,即便是后来主要人口迁徙到扇马塬,因地界发生纠纷,靖虏卫的指挥使和会宁县的知县是这样断案的,即劐肚子占地,谁能跑到何处,此处以内田地便是谁家的。于是才有后来以“劐肚爷”代名,其在扇马塬何家湾的坟茔至今尚存,因牺牲时未成年五房谱牒均未记录,故后来为五房之遵守共同先人来纪念,现有靖远县人民政府立碑作为文物保护。

    成吉思汗携子与将士们征战图,来源于网络

    其时“先有营儿门,后有芦塘城”而生息,铁礼棉二子,长子留住营儿门为大房,次子随其父迁入扇马塬(中塬)为二房。铁礼秀生三子,均随其父迁入扇马塬,长子排行为三房,居住扇马塬(山后)此《排律·清明祭祖》作者马同儒系山后一支,是成吉思汗第32代嫡孙。从成吉思汗到铁礼秀9代,顺沿易孛儿只斤为马姓至作者本人这辈已延续了第23代,累第32代。

    孛儿只斤氏

    据说到了第29代,即像作者的曾祖,即太爷爷才学耕种,之前只有单纯地放牧生活;蒙语大体保持到第30代左右,像作者的祖父还尚能说一口流利的蒙语,第31代大都正逢新文化运动而普遍专注新学,蒙语渐渐就被淡化荒废了;次子为四房,居住扇马塬(山头);三子为五房,在扇马塬(山后)居住百年之后,又迁移到与扇马塬仅一沟之隔的碾子塬,接着明万历年间,马太太母因儿子入“芦塘军”的缘故,以她为首的五房又迁入甘肃省景泰县芦塘(时为靖远管辖)。

    孛儿只斤·爱猷识理达腊:元顺帝之子,北元皇帝. 来源于:中华网热点新闻

    另“七人七马”之其他人员,或姓“吴”、“张”、“赵”等,言明不得姓马,邻近它地居住。(来源于:一是参见《靖远县志》,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靖远县志·第四章》(下册),“民族氏”,中州古籍出版社,2019年11月,第687页。二是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三房“马氏《神主》(巨幅列祖锦绣画像)”、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五房《初迁芦塘马太太母之墓表》、光绪十六年(1890年)二房《马氏家谱》、马文智(大房)主编:《营儿门马氏总谱》,2006年8月。三是参见:孛儿只斤·苏和主编、王建华著:《散落在祖国内地的蒙古族及后裔》,“白银市马姓蒙古族后裔-元裔铁礼棉、铁礼秀后人”,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3年3月,第185-191页。)另注:此亦包括“五房坟”之意,铁礼棉、铁礼秀坟茔在扇马塬中塬村。

    孛儿只斤氏黄金家族图腾

    ③皇孙:指元顺帝的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随征的儿子铁礼棉和铁礼秀二兄弟。洪武二年(1369年)十二月,在兰州金城关战役中守卫战面临溃败,爱猷识理达腊(1339年-1378年,1370年继元顺帝接任北元皇帝,庙号“昭宗”,1378年去世其弟接任。)受托主帅扩廓帖木儿力劝二兄弟先向北撤不听,用鞭抽打方可动身北去。后来无法联系,故而北元宫廷以失踪待之,无法详实记载。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蒙古国有关方面派特使3人到了时为靖远县若笠乡有马家的村落造访,打听元裔后代状况,经有关方面引荐到了笔者的父亲这里了解访谈了一些家族背景和人口迁徙变化等情况,当看到普遍风俗改移,语言汉化的状况后,挥泪而去。

    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三房“马氏《神主》(巨幅列祖锦绣画像,即本上下对接完整一张)”

    ④诸王:古代天子分封的各诸侯王。这里指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

    ⑤南乡:指南方或者南面。这里泛指能够生存的地方。

    ⑥流舟:指铁礼棉和铁礼秀二兄弟在逃往靖远红罗寺南渡时,前有大河汪洋,后有追兵,此时突然形成浪沫桥面过,人到河岸浪沫散。当徐达看到如此情景说到:“天不灭鞑靼,勿追!”所以才有留下一支血脉的生息延续。

    ⑦临冈:临居山冈。

    来源于:《营儿门马氏总谱》

    AI诗评

    《清明辞》以排律形式追述元末孛儿只斤氏后裔的家族迁徙史,融历史叙事与祭祖情怀于一体。开篇'转影兰芽发,飞来弱柳长'以草木萌发暗喻血脉延续,'寻根眼底热,近鬓墚塬凉'则通过触觉对比凸显时空沧桑感。中段'嫡脉分三径,族亲聚五房'用蒋诩三径典转喻离散,'金台轮战场''策马黄河岸'等句以简练白描再现历史场景,尤以'流舟浪沫徉'化用《史记·淮阴侯列传》'舟人渡我'典故最见巧思。尾联'封题民族旺,寄托九州强'将家族史升华为民族共同体意识,然'演进每时常'等句稍显说理直白,略损诗味。全篇严守四声平水韵,'山屏吩远目,岭阻嘱思量'等对仗工稳处可见杜甫《秋兴》遗响,惟注释篇幅过长反令正文意象稍受挤压。

    (来源于:中国诗歌网;2025年4月9日)

    来源于:《营儿门马氏总谱》

    据悉,中国作家网全文转载了《清明辞》,此作亦名《排律·清明祭祖》,主旨契合清明主题的文化价值、展现当代诗歌创作风貌和强化节日情感共鸣。‌具体地说,像作品中通过诸如“寻根眼底热”与“近鬓墚塬凉”等具象场景,引发普遍情感共鸣。这种对亲情、生死议题的探讨,与苏轼《江城子》等经典悼亡诗词‌一脉相承,符合清明节“慎终追远”的精神内核‌。另悉今日头条亦发表了此篇诗作。

    中国作家网全文转载《清明辞》目录南京期货配资

    发布于:甘肃省